Navigation menu
吴起,一座坐落在陕北高原山谷中的小镇,隐藏着一段超越时空的对话。 90年前,这里是中央红军胜利的4万公里长征的最后一站。即使90年后的今天,它也成为许多人追寻初心、继续奋斗的新起点。 10月16日,参加“中华璀璨红星:从伟大胜利到伟大复兴”线上调研宣传主题活动的媒体记者、专家学者参观位于延安市吴起县的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了解历史与现实交汇的“终点”与“起点”的深刻含义。交织在一起。吴起,1935年:中央红军长征到这里结束。 1935年10月19日,经过11个省的战斗,行程4万公里,中央红军终于进入吴起市(现吴起县),西北革命根据地北门。士兵们的凉鞋已经磨破,衣服也破烂不堪。他们的脸上流露出疲倦的神情,但目光却如冰冷的星辰般坚定。村民们聚集在一起,分发热腾腾的包子和热茶,安静的小镇因为这支队伍而重新焕发了生机。三天后,吴起市掀起了一场“断尾”运动。中央红军在地面设下埋伏,猛烈击退追击的国民党骑兵,彻底消灭了追击者。这场鼓舞人心的胜利不仅结束了长征,也使吴起成为红军扎根西北的“坚实立足点”。如今,维多利山的硝烟已经散去,战士们的脚步声、村民们的欢呼声早已成为这片黄土地的精神坐标。如今,吴起陈列在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内。初学者从这里开始新的旅程。90年后,吴起的身份被叠加了“初心由来”的注脚。走进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2000平方米的以“长征”和“胜利纪念碑”为主题的展区直击人心。飞越泸定桥的铁索模型似乎保留着战士们的温暖,“七生五山峡谷”的枪管上刻有战斗痕迹,清晰地链接着长征精神的遗产……媒体记者们听到了讲解。 “怀着敬畏的心情爬上250级台阶,博物馆的展览体系清晰,年轻的解说员热情地传递着历史的温暖。”我对此深有体会。 ”中宣大学副教授王同元告诉起点网,书架上的革命文化文物让她感动不已。“课本上的物证就在眼前。“你们的眼睛,见证了红军的坚韧,提醒我们行走在新时代的‘雪山草原’。”王同源说。在纪念馆外,红色传承更加生动,吴起的“绿色改造”令人惊叹。天空曾经充满风沙,1997年之前,年平均降水量只有427.4毫米。20世纪90年代末, 延安成为全国第一个退耕还林的城市,标志着绿色革命的开始。吴起县成为“全国第一个退耕还林县”。 2011年至2020年,该地区年均降雨量达502毫米,山青水绿、植物芳香。这一变化始于吴起县南沟村的村民, 用过的铲子。从1996年到2002年,他们开始“用铁锅在地上做饭,困了就睡在地上”。他们一共种了1棵6000亩,把荒山变成“绿色岸边”,该村成为“全国退耕还林示范村”。与吴起返农返林前后相比,生态有所改善,生活变得更加轻松。 1996年,吴起县南沟村人均收入仅为666元,2021年已飙升至17176元。 2018年,村办旅游公司成立,当年生态度假村收入超过150万元。枫沙村曾经走上了一条“引领生态、发展多元产业”的乡村振兴之路。国际在线新闻中心记者王玉清表示,当她作为国际传播者来到延安时,看到这里的活力远远超出了她的想象,干净的城市,热情的人民,完善的展览,源源不断的外国游客,广阔的空间讲述着延安的故事。他长征走向世界。 “长征的结束,是新时代奋斗的起点,我想让这种精神闪耀在世界舞台。”王玉清说。从1935年的战略转折到今天的乡村复兴,从红军的遗迹到新时代的发展痕迹,吴起始终诠释着“终点与起点”的深刻含义,我一直在这么做。过去奋斗的结束,是未来新征程的起点。吴起红是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的底色,也是初心永恒的亮色。在这里,结束与开始的交响乐从未停止。经电新闻记者 宋慧轩 杨慧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