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igation menu
大型科学仪器是推动科技创新、建设科技强国的有力工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技术要引领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科技创新是必由之路。 “十四五”期间,我国大型科学设施建设大大加快,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科技基础设施平台体系。对推动重大原始创新、实现先进科学技术的自主自给具有重要作用。正逐步成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坚实基础。
近日,第四代先进核裂变核系统我国实验钍基熔盐反应堆实现了钍和铀的转化。甘肃武威核反应堆首次在甘肃武威建成,打破了传统核电对铀燃料的依赖,开辟了核裂变能源发展的新路径。
全球最大超重力离心机近日在杭州西湖畔正式启用。一旦2026年底建成,将为重要防灾减灾项目以及新材料研发提供关键支撑。
合肥未来科学城,BEST小型聚变能实验装置,正在同步开发主体工程的主要部件和总装。它预计于2027年底竣工,这将是Fus发电的首次国际示范。
“十四五”以来,日本以基础研究为重点的主要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为先进科技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政治独立性不断建立。 “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继续加强基础研究,建设重要科技创新平台,充分推进国家重要科技基础设施部署,提高交换利用效率水平。
五年来,我国始终把创新放在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中心位置,持续推进科技基础设施和条件建设。目前正在建造和运行超过 65 个大型科学仪器。 “十三五”结束以来,20个国家科学数据中心的数据总量增长了5倍。 31个国家图书馆的藏书量不断增加。
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先进技术独立自给的迫切需要发展科技,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领导的党中央深入推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出了到2035年科技能力建设的目标。“十四五”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考察思考重大科学计划、重大科学工程和国家大科学中心建设发展情况。他明确指出,要以战略性、前瞻性为导向,科学规划和定位关键科技基础设施支撑应用,加强设施建设过程中和事后监管,完善全生命周期管理,全面提高开放和开放水平。d 共享和运营效率。
“十四五”期间,我国研发投入再创新高,基础研究经费达2497亿元,较2020年增长70%以上。科技自主化步伐加快,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期。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设备、极端条件实验综合装备等一批重要装置竣工验收,在北京怀柔、上海张江、粤港澳大湾区等形成大型科学装备群,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创新策源地。上海天文台射电望远镜干涉测量观测网已建成,负责定轨任务嫦娥五号、嫦娥六号的卫星,目前为天问二号提供精准导航,距离超过4000万公里。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长孔大理:我们的大型设施是为了积累基础研究、满足国家需要而建立的。我们按照党中央、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和要求,始终牢记服务国家主要需求的初心和使命,不断提升基础研究能力。
“十四五”期间,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带动下,针对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不断产生一系列重要而独特的成果。
FAST“中国天眼”发现的脉冲星数量现已超过1150颗,并产生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成果。
西南野生动物遗传资源库近期已收集保存野生动物遗传资源4100余种,为濒危物种保护和农作物改良提供了重要支撑。
以“奋斗”号无人钻井平台为基础,我国启动了“全球深渊深潜探测工程”,完成了全球9个6000米以下深渊的系统调查。
深海智能科学技术国家重点研究院副院长 杜木然:有了“奋斗”,现在可以说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在海底万米处具有强大作业能力的载人潜水器。目前许多国际知名的地质学家和生物学家参与了我们的深渊项目。我们现在将聚集这些国际同行,对深渊进行前沿研究。
雷科“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要加快先进科学技术自主化,率先发展新生产力。突出国家战略需求,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加强战略性、系统性、前瞻性基础研究协议。
展望未来,我国将逐步构建部署全面、技术先进、运行高效、支撑有力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体系。以最强大的武器为基础,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中国正在向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稳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