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igation menu
今年是国立故宫博物院成立一百周年。 9月30日起,“百年守护:从故宫到故宫”展览将在午门展览馆向公众开放。本次展览将通过200套珍贵文物和文化资料,展示故宫博物院100年的发展历程和建设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27日上午在故宫博物院参观了《守护百年——从故宫到故宫》展览,强调“故宫将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也是世界了解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的重要窗口”。跟随秘书长的脚步,走进这座文化宫,了解文化遗产数百年保存延续的过程。
从故宫到故宫,金秋满宝。 “百年守护:从故宫到故宫”展览在午门城楼向公众开放。为庆祝故宫建院一百周年,此次大型展览将展出名画《清明上河图》、传承三千多年的崖州坊、金英万圣杯。它是一种文化的起源,承载着100年的传统。所有国宝都在这里受到严格保护。 △“百年保护——从故宫到故宫”展览。 (总台央视记者张晓鹏摄)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成立。从此,“紫禁城”这个名字就代替了“紫禁城”,昔日的皇家园林也被改造成向公众开放的文化宫殿。这段时间经历了剧变,故宫穆seum经历过困难时期。 9月18日事变后,东北陷落,华北陷入危机。为避免日寇掠夺,故宫博物院决定将近百万件文物南迁。在接下来的十年里,这些文物跨越数万英里,被转移到十几个州。在迁徙过程中,他们完成了世界文物史上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时间最长的文物迁徙,创造了文物保护史上的奇迹。新中国成立后,许多文物陆续回归北方。这次大迁徙向世人表明,一个民族如果有精神,那么它的文明根源是外来势力无法割断的。 1961年,城禁被登记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遗产列表。截至2024年底,故宫博物院藏品超过195万件(套)。这座举世闻名的古代文化艺术博物馆已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故宫博物院。 (总台央视记者 李峥 摄) 历经兴衰的中华文明瑰宝的保护、弘扬和发展,与民族命运息息相关,文化底蕴与国情相连。故宫博物院见证了中华民族从积贫积弱到富强、从艰难走向复兴的历史进程。这是一个精彩的中华瑰宝故事,也传递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作为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窗口,紫禁城迎来了无数外国政要。 2017年秋天,习近平主席随外宾参观故宫时他介绍了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并强调“文化的流动永不停歇,只有中国始终传承”。 △故宫展出的“太平友谊”景泰蓝。 (总台央视记者程爱华摄) 博物馆 博物馆传承历史、传承文明。多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到博物馆实地考察调研,感受历史、探究传统。狭小的空间里,可以看到千年的岁月。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博物馆就像大学。要保护和管理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物,同时加强研究和利用,让历史自己说话,让文物自己说话。促进中华民族文化独立、发展中华民族文化,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责任和神圣使命。保护、弘扬、发展中华文明沧桑遗存的瑰宝。用文明之光照亮复苏之路 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文明荟萃。博物馆记录历史,展望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注重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发展。 △紫禁城内陈列的青铜莲花鹤瓶。 (中央电视台原版朱超摄)近期,参观、“登记”“冷”博物馆的人越来越多。 “考古热”、“非物质文化遗产热”方兴未艾,“国风”、“国潮”全面绽放。 “文化旅游+百业”、“百业+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文化促发展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一座酒店,一座城市。云观展、VR博览馆游、神奇的博物馆之夜……中华文明的创新创造力的洪流正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浪潮而涌动,奔向民族复兴的美好未来。全国博物馆不断呈现大量优质国外展品,同时努力推动中华文化“向外传播”。对话跨越山川、海洋、时代,在交流中着色文明,在互鉴中丰富文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辉煌文明,始终充满着生生不息的创新浪潮。乘着新征程的顺风和雨,我们满怀信心“走自己的路”。中华文化遗产传承、构建文化信任的更多辉煌篇章正等待书写。制片人监督异构体|制片人沉勇 |庞雪慧 赵雪华 作家 |刘慧敏 记者 李静 |李峥、张晓鹏、朱超成、爱华广播|立春音频制作 |图片由刘亦菲提供 |陈阔【更正】编辑:杨伟